有的時候靜下來想想,國際品牌酒店集團在很多方面做得是比較好,當然這有體制原因,也有歷史的原因,等等。
前幾天我下榻北京某國有著名五星級酒店,暖氣不太理想,熱水不能及時流出,梳子和剃須刀沒有。服務員說,因為是環保酒店,所以有些東西不擺放。我認為環保首先是客人要住得舒適、方便……這家五星級酒店的菜也貴,但不好吃,許多細節裝修不到位,反正這家擁有許多文物的五星級酒店我住得感覺有些不好。
前不久,我的一位朋友一晚花了一千多元人民幣,入住上海一家著名國有五星級酒店,卻居然連剃須刀也沒有,最終酒店方給我朋友找來一把質量很低劣的剃須刀,簡直沒法用。我朋友在與服務員理論一番之后,自己出酒店買了一把剃須刀,但他告訴服務員說,再也不會住這家五星級酒店……一千多元人民幣卻享用不了一個幾元錢的剃須刀,不知這家五星級酒店到底在引領著什么樣的消費潮流。
我雖在前幾年提出了幾家外資著名酒店管理上的毛病,但是經過幾年快速發展之后,中國酒店業市場已膨脹得很厲害。人才缺失、教育培訓跟不上、采購系統管理不到位、盲目節省、市場營銷沒概念等等依然是當下中國酒店業發展的一些基本問題。在中國,像以上所述的北京、上海兩家五星級酒店的若干問題還有很多,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中國酒店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是什么?是體制問題,還是行業管理問題?
中國酒店業發展的核心問題除了要進行體制創新外,還有一點就是不重視堅持品質。以上兩家五星級酒店在以前都曾經很輝煌,為什么現在卻開始“老態龍鐘”了呢?酒店上下缺失細節、服務精神和最起碼的消費標準,這些都是導致品質下降的原因。中國有不少國有酒店的管理與服務都是做給領導和關系戶看的,真正的待客之道和市場的理性運營確實少了些。
我們不是迷信外資酒店集團品牌。外資酒店集團品牌能夠在中國“威風八面”的主要原因是:它在本土國家已經做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了,它們的企業文化、管理技術、人才培育、市場網絡、品牌打造、服務精神等等方面經過了千錘百煉,綜合功能已經很成熟了,所以它們來到中國酒店市場能夠“戰無不勝”。
中國人是很聰明,也是很能干的,為什么現代酒店業發展幾十年了,還會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特別是國有酒店。面對體制等問題,許多國有酒店的老總對我說,他(她)也很無奈,因為他(她)生長在中國,盡管他(她)很熱愛自己的國家。
放眼一望,中國的首旅建國、錦江、金陵、嶺南花園、華僑城、港中旅、粵海國際等等,這些十多個國有酒店集團的集團化發展還遠遠不夠。中國的錦江飯店、和平飯店、北京飯店、白天鵝飯店、花園飯店等都曾經影響過一個時代,但是時至今日,關于這些光芒四射的“品牌巨人”,我們卻只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看到他們一個個矛盾的背影。
中國,我們的品牌丟了嗎?中國,我們的品牌不能丟!
這幾天,在和喜達屋酒店集團、洲際酒店集團中國區老總做訪談時,他們說,國際大品牌酒店集團現在在各地政府的重視下開始走向三、四線城市投資發展。這是一個可怕的投資浪潮和“酒店品牌戰爭”的危險博弈,只要想想國際著名的40多個酒店集團和70多個品牌都在中國擴張,都會覺得不可思議。中國酒店業及中國本土酒店集團如果還不“陣痛地進行革命”,中央政府及其主管部門如果還不去引導和扶持中國本土酒店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良性發展,那么中國酒店的品牌陣營將會在一場更大規模的戰爭中受到沖擊和絞殺。這并非危言聳聽,因為外資品牌酒店集團在各方面優勢明顯,更獲得了中國各級政府在政策、關系、資源、市場、公關等方面的諸多支持。
中國民族酒店業怎么辦?中國民族酒店業是需要在政策強力支持下出現更多酒店企業集團品牌的“英雄們”,而不是房地產企業集團的“英雄們”。
中國民族酒店業要認真走好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的五年,否則,中國傳統意義上的許多酒店品牌將會“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