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白山國際酒店的前身是北京吉林大廈,原為一家具有十幾年歷史的三星級酒店,是首都了解吉林文化的窗口之一。她座踞亞運村商業住宅圈中心,與奧運會主場館“鳥巢”隔北四環路相望,四周交通便利,商業繁榮,擁有東側主入口處的林蔭道貫通南北交通干線,鬧中取靜,地理位置非常優越。
|
|
為抓住“奧運”帶來的發展契機,北京吉林大廈于2006年著手進行全面改造。經多方考量,吉林省政府委托我國知名專業酒店設計機構——北京三似伍酒店設計集團(以下簡稱345)全面負責該酒店改造工程的建筑方案設計和室內設計工作。
為了使改造后的酒店能更充分地展現吉林文化和吸納更多的國際客源,設計方345提出將“吉林大廈”這一有早期中國地域特色的酒店名稱更名為更具現代文化氣息的“長白山國際酒店”。
針對酒店優越的地理環境和主體客源,345設計團隊對酒店改造的整體定位是將長白山國際酒店打造成既有鮮明時代感又充滿吉林文化特色、高雅、舒適的五星級城市商務酒店,以滿足諸類客戶的需求:來自吉林省政府、國有企業和綜合商務活動的高級別客人;來自3公里輻射半徑內(亞運村商圈)的商務散客;來自京城北部的婚宴、親友聚會以及白領消費市場;以國際游客為主的中高檔旅游觀光團隊和其他國內外散客。
|
|
內斂厚重的建筑風格
在建筑方案上,345設計團隊結合酒店的實際情況,在方案設計開展前確定以下幾條設計原則:建筑外觀要富有時代感,能在北京樹立一個全新、獨特的現代酒店建筑形象;巧用吉林長白山文化元素,提升建筑的標志性和識別性,告別通俗,有所突破;追求節能與環保目標,降低建筑能耗,強調建筑耐久性;具備“5星級酒店建筑”要素:穩定、內斂、耐久、親和;符合現有建筑結構條件和市政條件,不傷筋動骨、不增加難度、安全第一、控制成本,并確保施工可行性。
基于以上原則,建筑師提出在外觀上融入“白山黑水”的喻意;保留老樓主體建筑,“穿新衣”;在規劃紅線內重新改建裙樓,完善各項經營功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地面面積,爭取最大停車量,確保前后線交通暢通,不占社區通道。
為貫徹以上設計概念,建筑師在酒店總平面上作了更為具體的處理:利用北側公用道路作為酒店入口道路;在道路對面鍋爐廠退后的長圍墻前設停車帶;在東側大入口處設酒店廣告燈箱,營造氣氛;南側與交通隊相鄰的墻前做“流水瀑布景觀設計”滿足室內咖啡廳的對外視覺需求;保證環樓的消防通道等。
建筑選材不拘一格
在設計選材上,考慮到老樓墻體的承載負荷和施工難度與風險,也為避免與北京一般商業建筑雷同的外觀,削減投資成本,并確保高檔酒店的建筑特征,345的建筑師們沒有采用承重要求較高的建筑石材,也沒有選用常見的鋁板和外墻涂料。而是放寬視角,積極尋找更有特色和實用的外墻材料。一個偶然的機會,來自日本伊奈公司技術的一種又薄又小的小尺寸外墻磚引起了建筑師們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