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的酒店正門進入21世紀的現代大堂,恍惚間,不同時代的脈脈溫情都在這個空間里匯聚。未經打磨的理石地板和線條簡潔的穹形門還保持著這座建筑的原貌,原始古樸的風貌里透著久遠年代的風霜和悠久的歷史淵源。設計師似乎在有意避開古典主義的繁復和逼人的氣勢,也在竭力剔除當今流行的現代主義的張揚,在低調的裝飾與陳設中,如果你想要找到一些驚人的設計語匯,那一定會倍感失望。在這個空間里,所有的風光都讓度于穹門下的中心花飾,高聳至天花的鵝黃色花束以輕松雅致的格調平衡了建筑空間濃重的歷史氛圍,而將這里淡化成一個單純的心靈休憩之地。也許這正是“洛克福特”酒店特有的印跡吧。
洛克·富特先生購下這座老建筑后,和其姐姐奧爾加·柏麗茲(Olga Polizzi)親自監管設計,并制定出改造的原則,即這家酒店不僅僅是羅馬這座古城里的一座古建筑,它更應是一家傳播現代生活方式的酒店。他們聘請了著名的建筑及室內設計師托馬斯·茲佛(Tommaso Ziffer)對酒店進行改造,包括風格重新定位、空間布局、美學藝術提升及藝術裝飾等工作。洛克和奧爾加對室內改造設計提出了深思熟慮的建議:既要結合 “羅馬”的特色,又要和酒店比鄰的波波羅廣場文化背景充分融合,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典型的現代設計特點。
為充分體現以上設計原則,托馬斯在“審美哲學”定位上,采用了以“現代性”(Modernity)為基本概念的方案,但是同時又超越了這個概念本身相關聯的對象或傳統的系列象征手法的運用。托馬斯將“現代性”變得更具當代性,但又和現代風格中較為流行的簡約主義(Minimalist)區別開來。他很注重造型的表現力,對各種常規造型給予了非常規的變化以期帶來新鮮的視覺感受。在風格構建上,他以折衷主義為核心基礎,卻又改良了折衷主義的散漫與隨意,對建筑與形式的系統性和幾何圖形的圖案化給予了更多的關注。
《酒店精品》認為,托馬斯采用以上手法是對歐洲當今新興消費群體的心理進行深度分析的結果。當今歐洲社會更加崇尚現代主義和當代風格,尤其在年輕精英、商務人士和追求新異靈感的人士中更為普遍。在羅馬這座擁有千年文化的城市里,他們看慣了林林總總的歷史酒店,厭倦了五花八門的古典主義,奔涌的現代生活讓他們更渴望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現代酒店。當今的羅馬一面洋溢著歷史榮光,另一面也在以其開放性和多元化包容和接受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沖擊。也許一家普通的小餐館,店名是一個古巴名,而菜譜里卻可以找到中式、地中海、巴伐利亞、西班牙和日式等不同口味的菜肴,而服務生則有可能是克利奧爾人。這樣的融合,正是現在的消費新勢力所接受并推崇的。
托馬斯在設計上也大膽地融合了多國元素,將世界的多姿多彩并置于這座古典風格的建筑里,為這家歷史背景深厚的老酒店帶來了新異的亮彩。你會發現,客房床頭板是經典的羅馬式設計,即典型的巴洛克風格,而電視柜則來自遙遠的亞洲造型,深色木質材料與桔色亮漆飾面閃爍著濃郁的異域風情,上世紀40年代的傳統法式臺桌和英國喬治亞時期的椅子也在這里和諧地演繹著時光的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