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霾,正無情地籠罩在中國旅游行業幾乎每一位管理者的心頭。旅游產業的行業特性,使得其相比于其他產業更為敏感,經濟運行、政治形勢、自然災害等一切“天災人禍”的蝴蝶效應都在這個脆弱的行業得以放大。
金融風暴來襲,帶來的是入境旅游市場容量的銳減,星級酒店尤其是高星級酒店入住率隨之暴跌,空置率持續走高。甲型H1N1流感的全球爆發,更是雪上加霜,不僅入境市場再受重創,出境市場也幾近停擺,而這一市場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初曾被旅游界視為救命稻草,裁員、輪休成為眾多旅行社當前采取的無奈而又必要的舉措。盡管國內旅游市場“因禍得福”,但這并不足以驅趕掉當前密布在中國旅游業上空的烏云。
中國旅游業到底該如何迅速解困?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走訪了北京多家酒店和旅行社。雖然整個旅游界信心依然,但比金融風暴、流感疫情等外部環境更讓業界備受煎熬的是,前幾年整個行業盲目擴張帶來的泡沫逐漸顯現,而整個旅游行業在泡沫籠罩下忽略的核心競爭力如產品、服務等細節,則讓旅游行業的回春之旅更加舉步維艱。
盲目擴張
時間回溯到2007年年初,在北京昌平區的一度假村內,一家民營旅行社的公司年會在這里舉行。這一年,這家旅行社剛剛完成了從專業旅游批發商向零售商的轉型。“一年前,公司員工只有不到50人,現在已將近200人,銷售收入也從2000萬翻了幾番增長到一個多億。”在臺上,該旅行社總經理時不時以“上市、融資”等辭藻刺激著員工們的神經。
本月,當記者再度見到該旅行社總經理,并就“上市”話題與其交流時,他擺擺手,苦笑一聲,“還是歇了吧”!
與這位旅行社總經理懷著同樣夢想的人不在少數,以北京市場為例,2006年至2007年,就有包括華遠國旅、眾信國旅、凱撒國旅、鳳凰假期、捷達假期等多家之前以旅游批發為主的民營旅行社強勢進軍零售市場。零售業務較高的利潤率和爭奪北京本地市場是這些批發商集體轉型的動機,華遠國旅相關負責人當時向記者透露,“全國出境人數60%是在北京口岸出境;而在全國出境總人數中,30%都是北京客源”。另據了解,旅游產品零售利潤在10%左右,而批發則不足5%,這之間5%的利潤差額對于這些民營旅行社的確具備足夠的誘惑力。
旅行社業界分析認為,在以批發業務為主營的情形下,旅行社企業的業務構成、人員配置等成本壓力,與零售業務的成本構成不可同日而語,比如市場推廣費用的猛增、門市部門的成本攤銷,增加的諸多環節就迫使旅行社企業不得不靠大幅提升業務量來維持。而一旦遭遇自然災害、經濟環境以及國際局勢變動等風吹草動,旅行社經營壓力自然倍增。
這一點,經歷過2003年非典疫情打擊的鳳凰假期總裁謝立新頗有感觸,“那時候,幾個人便關張大吉,正好可以調整休息一段”。而現在,業務量已經跌落到前兩年的1/3,雖然旅行社在設備、能耗方面的支出有限;但即使采取輪休等手段,數百員工的人力成本壓力依然如同橫亙在這些旅行社面前的大山。
更有旅行社人士分析認為,一些旅行社盲目進軍自己并不擅長的業務領域,“別說實現盈利,能否收回成本都是未知數”。記者發現,在進軍零售市場之后,這些靠特定目的地出境游市場批發起家的民營旅行社有不少已經進軍國內游市場,甚至是在線旅游市場。
有專家認為,專業批發商介入零售對于旅行社自身發展和豐富旅游市場構成確有幫助,但旅行社企業普遍缺乏核心競爭力,旅游產品的可復制性極強,旅行社之間的競爭雖然可以局部擺脫價格競爭,但依然停留在淺層次階段,缺乏真正的品牌競爭。
泡沫涌現
比旅行社行業的盲目擴張還要嚴重的是酒店行業。中國旅游飯店業協會會長張潤鋼日前在“中國酒店投資峰會2009”上直言,“中國酒店業,特別是高端酒店業,由于前幾年盲目擴張產生了很大的泡沫,要消化這些需要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中國旅游研究院副院長戴斌在《2009年度第一季度旅游經濟運行報告》發布會上也發出警示:“中國酒店高端市場供給量增幅遠遠高于高端旅游需求的增幅。”
從北京當前酒店市場的存量結構來看,有關酒店行業投資泡沫并非無稽之談。記者從北京市旅游局官方網站查詢到的北京市掛牌五星級酒店數量已經達到52家,再加上未掛牌的以五星級標準興建的酒店,北京五星級酒店數量已達到近百家;而截至2005年12月,這個數字僅為34。不到4年時間,北京五星級酒店數量增長了將近3倍。
一家四星級酒店總經理向記者直言,酒店行業目前其實面臨著3重危機:金融風暴、流感疫情,以及盲目建設帶來的泡沫。
中國旅游研究院最新統計數據表明,今年一季度,全國星級酒店的平均出租率僅為62.5%,同比下降約5%。其中,上海上半年部分五星級酒店的入住率還不到10%;北京50多家五星級酒店,真正盈利的也不過五六家。 北京某酒店總經理則用了一個比喻,“吃飯時上菜的速度如果跟不上筷子增加的速度,桌上的菜很快就沒有了”。
“酒店行業比較特別,除非關閉整個樓層,否則巨大的電力、人工維護成本必須開支;這也就意味著,不管以什么價格銷售出去,只要有收入,都能沖抵一部分成本。”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這在客觀上迫使價格戰的出現。記者昨日通過攜程旅行網查詢發現,北京部分五星級酒店標準間一個間夜的售價已經跌至500元以下,基本上進入到四星級酒店的標準價位段。另據酒店人士透露,某些五星級酒店的會議客房價格已有很長時間維持在300元左右。
有酒店人士認為,國際金融危機和流感疫情反而掩蓋了部分泡沫,“業主方或投資方會認為是大環境不好,而不是投資失誤;一旦環境明朗,泡沫將破滅得更多更快”。
【記者觀察】
削弱“脆弱”
“我們旅游行業是‘脆弱’的。”當前,這句話幾乎成為每個旅游企業領導者的口頭禪;當然,也可以視為他們推卸責任的“擋箭牌”。
“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構成了旅游行業,其特性決定了它的敏感性,國際局勢、外交政策、自然災害、經濟環境甚至突發事件確實都會先于大多數產業而給旅游行業造成第一影響。
不過,一味地以“脆弱”論作為借口,而不去思考如何讓自己不脆弱,那就是真正的弱者。
中國旅行社行業是不是弱者,從這么多年以來,社會公眾對它的評價就略知一二,散亂差、黑導游、黑導購……這些詞,往往與旅行社聯系在一起。一家旅行社的總經理曾這樣說過,“為游客負責給游客推薦一份出游意外險,游客都以為旅行社在中間有抽成”。他的本意是想指出游客的“矯情”,但旅行社行業的美譽度、認可度是怎樣的脆弱,可見一斑。
整個行業甚至都得不到消費者的信賴,又怎能不脆弱?
中國酒店行業是不是弱者,從城市核心區域矗立的鱗次櫛比的外資酒店大招牌就略知一二。作為最早實現對外開放的行業之一,迄今為止,卻沒有通過這些外資品牌學到酒店運營精髓,建立起哪怕一家享有國際聲譽的酒店品牌,中國酒店市場的話語權完全旁落。這樣的行業,怎能不脆弱?
品牌的缺失、服務的短板、運營管理的紕漏,讓自己本身就是個弱者;弱不禁風,怎能經歷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