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 the Beijing Olympics lowered the curtain, China has already stepped into the time of Shanghai World Expo. Experts say as the ‘Olympics Effect’ gradually emerges, the hosting of 2010 Shanghai World Expo will bring double effect to the tourism industry. Comparing to Beijing Olympics, Shanghai World Expo is going to drive tourism forward more strongly, more directly. The significance of Beijing Olympics on many aspects of China, including the society, economy, culture, way of thinking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and etc, has just been revealing itself recently, and now Shanghai World Expo is another grand international event following Olympics, inevitably, it is going to accelerate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society, economic growth,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a long term. At this very moment, it is extremely meaningful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Shanghai World Expo on Tourism. As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Beijing Olympics’ application, preparation and hosting, the tourism industry experienced joy, expectation, confusion, and excitement. Therefore, the tourism industry has clearer and more intellectual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 on how this grand international event to promote tourism industry reform to reach the next round of economic growth. The execution of Beijing Olympics made everyone realize that the ‘Post Olympics’ traveling was the real traveling activated by Olympics, and Shanghai World Expo is another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get it elevated to the next level.
隨著北京奧運會的華美落幕,中國進入了上海世博時代,有專家認為,在“奧運效應”逐步顯現釋放的時期,2010年上海世博的舉辦,將對中國旅游業產生雙重的影響效應。而相對于北京奧運來說,上海世博對旅游業所產生的推動效應更為強勁,更為直接。北京奧運對我國社會、經濟、文化以及國民思想與行為、國際形象等方面的諸多影響,剛剛開始顯露出來,而上海世博在繼北京奧運之后的又一大國際盛事,必將成為中國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包括旅游業發展的長期推進劑。
此時此刻,我們縱橫論析上海世博對旅游業的影響,無疑是極富意義的。因為,在北京奧運從申辦、籌備到成功舉辦的整個過程中,旅游業經歷了欣喜、期待、迷茫和振奮的階段。那么,旅游業界對如何憑借上海世博這一國際盛事促進旅游業的轉型升級進而促進新一輪的大發展,有了更為明晰、更為理智的認識。北京奧運的實踐讓人們認識到,“后奧運”旅游才是真正的奧運旅游,而上海世博則將是推進旅游業轉型升級,在更高一個層次發展的集中體現。
一、中國旅游業發展的基本概況
剛剛過去的200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的30周年。也是旅游業由小到大,不斷趕超,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30年。概括起來說,經歷了三十多年的風雨發展歷程,我國旅游業的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體系日益完善,產業基礎更加扎實。已經形成了入境、國內、出境三大旅游市場同步發展的格局。
旅游業的發展方針經歷了由改革開放初期的“大力發展入境旅游,積極發展國內旅游,適度發展出境旅游”到“大力發展入境旅游,積極發展國內旅游,規范發展出境旅游”,再到現在的“大力發展國內旅游,積極發展入境旅游,有序發展出境旅游”。寥寥數語的位移變化,反映了中國旅游市場的變化,反映了旅游發展重心的歷史性的位移。
2008年,在金融危機和各種突發性事件的影響下,中國旅游業仍然保持了平穩發展。全年旅游發展情況可概括為“兩增長,一下降”,即國內旅游、出境旅游保持增長,入境旅游出現下降。其中,國內旅游17.12億人次,同比增長6.3%,旅游收入8749億元,同比增長12.6%;出境旅游4584萬人次,同比增長11.9%;入境旅游接待過夜5305萬人次,同比下降3.1%,旅游外匯收入408億美元,同比下降2.6%;旅游總收入1.16萬億元,同比增長5.8%。
從以上數據分析,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出, 國內旅游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旅游市場的主體;而出境旅游歷經從無到有的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總之,經過30年的發展和培育,旅游業不僅基本形成了多方位、多層面、多維度的產業體系格局,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和跨越。而且,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和精神基礎,促使了我國居民出游人數迅猛增長,推動了我國旅游業已經進入了大眾旅游時代,旅游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的重要生活方式。
二、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旅游業的影響
眾所周知,2008年下半年以來,全球旅游業都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美國次貸危機、世界糧食危機、石油價格與原材料價格飛漲、全球性通貨膨脹等因素引發了人們對全球經濟衰退的擔憂。尤其是房地產價格與股市的下跌,導致個人資產大幅縮水、消費信心明顯不足,使得人們旅游消費能力下降、出游動機減弱,全球旅游出現了下降趨勢。加之人民幣升值、國內自然災害等因素的疊加影響,直接引致了我國入境旅游人數出現下降趨勢。因此,能否抓住“后奧運”旅游和上海世博旅游的難得機遇,扭轉目前入境旅游的下降趨勢,使入境旅游出現反轉拐點,成為目前業內普遍關心的問題。
但是,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北京奧運的成功舉辦,給世界展示了一個全新的國家形象,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中國熱”,大家了解中國、領略中國的意愿普遍增強。因此,危機過后,假以時日,緊緊抓住上海世博的機遇,我國必將迎來入境旅游的新高峰。經分析研究,我們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旅游業的影響程度有下三點認識:
1.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全球旅游總需求暫時疲軟,但各國受影響程度有較大差異。
旅游是全球最大的產業和發展最快的新興產業之一。進入21世紀,全球入境過夜旅游年均增長4%以上,國際旅游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高于全球經濟增長率約1-3個百分點。2001-2007年,全球入境過夜旅游累計54億人次,國際旅游收入累計4.4萬億美元。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旅游業在全球發展最快,中國入境旅游平均增速高于全球3-5個百分點。金融危機發生后,全球旅游業受到嚴重影響,2008年國際旅游者9.24億人次,比上年度僅增長2%。今年1月27日,世界旅游組織發布形勢分析報告,預測2009年全球旅游業“總需求疲軟”,可能出現0-2%的下滑,但由于旅游市場前景與全球經濟走勢密切相關,美洲、歐洲作為主要客源市場受影響最大,亞太地區雖也受到一些影響,但仍會保持小幅增長。預期包括俄羅斯、印度、巴西、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的旅游業發展,將對2009年全球旅游市場恢復產生積極影響。其中,中國由于實體經濟受到的沖擊不大,國內旅游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更被寄予了相當期望。
2.旅游業自身發展規律表明,旅游業有望成為“回暖”最快和率先復蘇的行業之一。
當前,在世界經濟衰退的基本態勢尚未改變、我國經濟發展下行壓力依然沉重的復雜形勢下,旅游業能否率先實現復蘇和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旅游業作為一種涉及面廣、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綜合產業,能夠有效地刺激消費、擴大需求、增加就業、提振信心、穩定預期,對危機造成的各種疲軟現象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對于減緩危機影響、促進我國經濟的全面復蘇具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我國作為全球重要的旅游投資市場和亞洲最大的客源輸出國,旅游業的復蘇對全球旅游業的復蘇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國內外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旅游業具有率先復蘇的獨特優勢。首先,旅游業是啟動復蘇的最佳選擇之一。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啟動復蘇的最先力量必然是對終端消費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行業。旅游消費不僅是一種綜合消費、多層次消費、可持續消費和熱點消費,更是一種終端消費,具有需求廣、關聯高、帶動大、起效快的特點。尤其是我國旅游業正處于蓬勃發展的上升期,國民旅游需求旺盛,因而是實現率先復蘇,進而促進其他產業復蘇的最佳選擇之一;其次,旅游業雖然容易受各類經濟波動、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的影響,但與其他行業相比,旅游業往往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恢復市場,具有較強的自我恢復能力,這一點已經被國內外旅游業的發展實踐所反復證明。因而,旅游業也是最有可能實現率先復蘇的行業之一。
3.雖然受到金融危機影響,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總體趨勢不會改變,具備了率先復蘇的現實可能。
首先,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旅游業一直高速發展,形成了巨大的產業體系和經濟規模。金融危機雖然對我國入境旅游帶來了較為明顯的影響,但廣闊的國內旅游市場和出境旅游市場受沖擊較小,并且正處于強勁的上升期。我國旅游業賴以發展的國內經濟社會基本面和旅游業長期發展的趨勢也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特別是在國家一系列擴大內需、拉動消費政策措施的刺激下,今年一季度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已經出現了積極的變化,城鄉居民收入和旅游消費意愿仍然保持了較快增長,國內、出境和入境旅游三大市場均出現好轉跡象,全國旅游接待總人次達5.9億,旅游總收入達343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8.46%和6.14%,旅游業發展的動力依然強勁。這些都從根本上奠定了我國旅游業率先復蘇的基礎。其次,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國家和各地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旅游發展的政策措施,努力擴大國內旅游消費需求、實施全球旅游推廣計劃、舉辦全國百城旅游宣傳周活動、加快地震災后旅游業恢復重建步伐、發放旅游消費券、千方百計幫助企業克服困難等等。這些政策措施不僅有助于旅游業的率先復蘇,還有助于旅游業轉危為機,贏得難得的發展機遇。今年春節黃金周以來,我國國內旅游持續回暖,尤其是進入春夏之交的黃金旅游季節以來,受經濟危機影響較大的江浙等地區每到周末都會出現景點游人如織、住宿爆滿的狀況,也印證了我國旅游業不僅有率先復蘇的現實可能,而且已經邁出了率先復蘇的腳步。
當前,我們必須切實把發展旅游的重心鎖定在國內旅游上。不斷創新并提高國內旅游有效供給,多途徑拓展國內旅游市場。為此,國內旅游能否抓住“后奧運”旅游和上海“世博旅游”的難得機遇進入新一輪的發展,是目前旅游發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