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0日晚,7天連鎖酒店集團正式登陸美國紐交所,這給正處于經濟危機陰影下的中國經濟型酒店業帶來不小的亢奮。至此,私募股權機構在中國經濟型酒店業的掠奪戰中艱難的再下一城。
事實是,中國經濟型酒店業早已進入“群魔亂舞”的時代。除了已經登陸美國資本市場的兩家外,已在國內上市的錦江之星,正在資本沖刺的漢庭連鎖,以及攜程系第四人吳海創立的桔子酒店,加之格林豪泰、莫泰、速8、宜必思、維也納以及如中州快捷等遍地開花的各地區域性經濟酒店,這個行業日益陷入同質競爭的一片紅海。
領先者何以繼續領先,后來者何以尋求突破。在經濟危機這個特殊背景下,無論是選擇攻城略地,還是固守城池,都必須面臨一個挑戰:變局。
變亦變,不變亦變!
7天上市,終于將如家“獨此一家”的格局打破,海外資本市場迎來中國經濟型酒店業第二股。
在此之前,這個穩定的格局已經維持了三年。7天在資本市場的進階,對如家而言,是否是個“新威脅”?
就在7天上市后一周,如家就發布了2009年第三季度財報:營業收入和運營凈利潤再次創了歷史新高,這已經是如家繼第二季度后,連續兩個季度業績創新高。
在經濟形勢如此迷茫不定,同業競爭如此慘烈的時刻,已率先上市,“修成正果”的如家,如何守住自己的陣地,并一直保持領先?
抓大勢:商務和休閑旅游
“中國經濟型酒店的市場還很大。”孫堅判斷,僅在商務市場,還有未來二十年的黃金發展期。
而在另一方面,中國休閑旅游的市場剛剛拉開帷幕。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的改變,互聯網技術的融入,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改變,休閑旅游的市場逐步升溫。這部分,孫堅相信,其前景要遠遠超過未來商務市場。
如家目前的客人主要集中在商務客人。但如家提供的是一個基本的住宿設施,同樣能滿足旅游人士的基本需要。
仔細觀察,這些旅客一般的習慣是吃完早餐就出門,晚上很晚回來,基本的需求就在住宿本身,而不是其他娛樂等衍生化產品。
就這些孫堅眼中的“大眾住宿”市場,還蘊藏著極大容量,可以支撐在這個行業中更多上市公司發展。
“七天的上市也說明這個行業還是被認可的。”孫堅表示。
上市走過三年,如家不僅在資金支持上有比較穩定的來源,而且對孫堅而言最寶貴的是,相比其他市場競爭者,擁有更早的上市公司運營歷程。
孫堅告訴記者,在獲得資本平臺之后,這是一個短暫的勝利,而2006年上市后的三年,遇到的挑戰無數。
“最終,企業靠可持續的經營模型去發展。無論從品牌的建設,從客源體系的建立,從管理系統,人才的儲備和培養,都是長線的工程。”孫堅表示。
好在,最大的“勢”是中國經濟的發展。他相信中國經濟型酒店市場,未來還有3-5個品牌,一個企業擁有幾千家店不是夢。
選角度:二三線城市契機
2009年4月份以來,如家的經營業績一直保持穩中有升,房間出租率穩定在90%以上,第二季度平均出租率達到了92.4%,2009年第三季度攀升至97%。
據其財報顯示,如家2009年第三季度凈利潤為人民幣8674萬元,相比去年同期凈利潤增長了194%。
如家第三季度的 REVPAR(即每間客房每天平均營收)為人民幣157元,去年同期為人民幣155元,2009年第二季度為人民幣148元。同比和環比均創歷史新高。
從這個角度上看,如家同國內經濟形勢一起出現了V形反彈。
在乍暖還寒時期,連續兩個季度都超過預期,這其中頗有“玄機”。
其一,如家在一些內陸,非發達地區一些城市的分店表現強勁,支撐了業績的增長。其中表現出眾者包括西安、成都、東北等諸城市。
其二,國內休閑旅游總體放量,成長比較快。孫堅近期去哈爾濱考察發現原本11、12月是傳統淡季,但2009年不到1月份冰燈上街,旅游旺季提前,使哈爾濱地區的整體經營改善。
其三,如家在經濟危機中已有“冬泳”準備。2008年下半年開始,如家開始注意保持良好的現金流,謹慎擴張,調整直營及成熟店的比例。同時,建店速度放緩。
如家CEO孫堅在分析這兩個季度的數據時,顯得非常平靜。他表示,他并沒有覺得非常驚喜。在他看來,這是危機時期調整節奏收獲的結果。
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造成客房出租率下降的同時,也凸顯了經濟型酒店面臨的新機會。
孫堅看到了兩個現象,第一,沿海城市成本過高,整個制造業遷移,原來沿海城市蓬勃的市場也開始向內陸,更深層次如西南、西北方向移動。
第二,內陸地區經濟實力的提高,內需市場增大。中國消費市場很大一部分是二三四線城市,更接近大人口量的一個消費群,中西部城市、東北、華北等城市顯示出強大消費潛力。
在此期間,如家不斷進入二三線市場進行擴展,雖然由于定價較低影響收入表現,但其盈利能力表現不俗。
“我判斷,中國未來一定是農村人口城市化,在那些城市的周邊建立衛星城鎮,來實現城市化。從耕地經濟,到小工業,小作坊經濟,到服務業經濟,創造了一個很大的空間。20年前中國人是靜的,但現在中國人是動的,這種交叉互動越多,給這個社會帶來更多消費的機會,如航空、交通、通信等。‘動’帶來了所有的機會,這種機會是全社會的機會,我們是這個鏈上的一個環節。”孫堅表示。
啃下這種機會,靠的是“企業可持續經營,持續兌現承諾的能力”。
和耀眼的創業光芒不同,真正意義上,企業火種延續的是日復一日一系列枯燥的、繁瑣的事項。擺在孫堅面前的是每天開店事項,開店之后經營,完成業績指標,不斷重復。
“刨去技術和營銷的包裝外衣,關鍵在于客戶是否接受了很好的服務,是否愿意來重復使用。最終是一個客人和一個服務員,是否有最基礎的、有效的接觸。”孫堅說。
2008到2009年,當如家客房出租率有較大起伏的時候,孫堅還是堅持做“每天該做的事情”。在低潮的2008年,他對大環境和公司分別進行分析,找出“可以有所為”的地方。
即使在2008年最差的時候,“也還是有機會”。如家適時調整價格杠桿,根據市場的態勢和自身的競爭優勢重新定價。對一些協議客戶給出更多優惠。
如家上市之后,迅速并購擴張。2007年收購七斗星后酒店數量躍至330家,兩年后的今天,門店數量已發展至583家。
即使如此的速度,孫堅在多種場合表示,和國外酒店集團兩三千家連鎖店的規模相比,如家還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