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舞龍醒獅、鑼鼓編織、茶果艾糍……珠海這些地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故事在今年的端午佳節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里。高新區的“唐家灣茶果”、“藥線炙”、“麥記餅藝”;香洲區的“大休絲弦古琴斫造工藝”、“孫氏踩蹺理筋術”、“一指禪推拿”;斗門區的“裝泥魚”、“七月三十裝路香”、“斗門鑼鼓柜”;金灣區的“三灶編織”和“定家灣茶果”,經典項目由傳承人直接和珠海市民互動交流,盡顯濃濃的珠海文化。
除了傳統文化的深挖,珠海的旅游特色還在于海島度假區。日前,東澳島度假區和外伶仃島旅游度假區正式獲評4A級旅游景區。沙灘景區、逐浪飛舟、清澈見底的海水、海島特色民宿體驗、敞篷觀光車……這是珠海海島旅游的元素。這樣的一座悠閑的城市在港珠澳大橋通車后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

從珠海情侶路向海上望去,施工7年的港珠澳大橋逐漸成型,世界最長跨海大橋向東延伸,連接香港、珠海、澳門,全長55公里,一眼望不到邊,頗有一橋飛架東西,天塹變通途的豪情。它由跨海橋梁、海中人工島和海底隧道共同組成,在中國建設史上,為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它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開工建設。
2017年4月,中央設定“雄安新區”后,“北有雄安新區,南有粵港澳大灣區”的珠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也火了。港珠澳大橋預計2017年底完工,它的建成意義非凡。屆時它將會成為世界上最長的6線行車沉管隧道,及世界上跨海距離最長的橋隧組合公路。而珠江西岸的澳門、珠海到香港的時間將會縮短為一個小時,從香港到珠海的車程只需半小時,真正形成環珠三角一小時經濟帶。
坊間傳聞,“在不久的將來,下午五點在珠海約朋友在香港吃飯,晚上七點可以舒服的坐在餐桌邊享受維多利亞灣的海風,將不再是土豪們的特權!”
港珠澳大橋正在以一種集聚世界目光的姿態,打通珠三角西岸地區與港澳緊密融合的“黃金通道”。作為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珠海,恰恰站在珠三角超級城市群互聯互通的網絡節點之上。
從外部交通看,港珠澳大橋從根本上改變了珠海在全國交通路網布局中長期處于邊緣的地位,使珠海成為大珠三角網絡型交通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連接香港、珠江口西岸城市、廣東省西部地區的樞紐性城市。這也會帶來人流、物流、資金流,從而給城市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會。
而在珠海內部,由于港珠澳大橋配套交通設施的建設,也將進一步完善珠海交通運輸網絡、城市空間結構。過去,珠海城市空間是一種單中心結構,西部地區的發展長期滯后。而隨著港珠澳大橋及其延長線的建設,珠海的城市空間正由單中心聚集,向集聚與擴散并存、內涵提高與外延拓展并重轉變,形成珠海新的城市格局。
從內到外的城市格局之變,核心在于開放創新。在開放中鏈接全球創新資源,為珠海帶來全新的產業變革。
珠海可以發揮區位優勢,通過與澳門充分對接,將香港的現代服務業專才吸引過來。香港在服務業和資本等方面還有外溢的空間,而珠海的旅游酒店業將迎來重大機遇。橫琴、主城區、西部地區等地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能促進休閑度假旅游產業的發展并提升服務業的質量。
旅游酒店業的核心是人才,珠海的宜居以及置業成本低是重要的吸引點。在港珠澳大橋通車后,三地人員的通勤實現當天往返,這對港澳服務業人才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未來,珠海的酒店業將迎來快速的發展,特別是定位中高端客群的度假型酒店,憑借價格優勢吸引更多來自澳門和香港的游客,提供溫泉游、高爾夫旅游、海島旅游等多種業態的服務。
參考資料:
1. 百度百科
2. 珠海政府網
3. 南方日報
4. 廣東行政學院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