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云強有力IP打造下的天貓小鎮,開局一定是閃亮亮的。但未來如何通過運營讓“貓”這個主題有“根”,進而讓項目能夠基業長青值得關注。
近日,馬云要打造“天貓小鎮”的消息引爆網絡。在休閑旅游和特色小鎮概念火熱的今天,首富的跨界進入無疑會給這個行業再添一桶油。
如此的大手筆,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除了羨慕嫉妒外,還能從中讀懂點什么、思考點什么、改變點什么,更有現實價值。
先來了解一下“天貓小鎮”的大概情況:
選址:
“天貓小鎮”位于北京延慶四季花海景區,一個叫做大吉祥村的孤村。這個村子有18萬平方米,但目前只有189戶老人居住。
這里森林綠化率高達74.5%。據說是北京周邊空氣質量最好的地方之一。在北京霧霾指數爆表的那幾天,這里的PM2.5指數才70。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交通便利,距離2022年北京冬奧會現場只需要半個小時的車程。
定位:
貓咪主題休閑娛樂小鎮,未來成為“迪尼斯樂園”的旅游坐標。
一期項目建筑包含貓旅社、貓公館、小鎮貓舍,分別提供了人貓共住的居住新趨勢體驗、貓咪主題休閑體驗和流浪動物的居住關懷中心。
一年內,天貓將聯合平臺背后的全球品牌,將天貓小鎮打造成未來人寵共住環境的新趨勢空間,全球愛貓人士的聚集圣地,為全球愛貓人士提供休閑娛樂場所和寵物消費新趨勢。
玩法:
雖然馬云貴為首富,絲毫不差錢,但項目依然引入了眾籌的玩法。
整個貓旅社,占地面積600平米。包含與貓咪一起入眠的多種主題客房、還有貓主題書吧,更可以在整個貓旅社公共空間看到貓主題的畫展。
整個貓公館,占地面積1100平米。包含朝圣中心、貓主題休閑娛樂中心、沙龍會客廳、貓主題藝術展廳、貓主題咖啡廳、以及天貓衍生品旗艦店。
根據計劃,貓公館將會招募和眾籌全球愛貓人士,將自己的愛貓的照片,或者以照片打造的雕塑陳列在此。
馬云為啥要跨界做天貓小鎮?
1、毫無疑問,是看中了休閑旅游的風口。
經濟基礎決定消費潮流。在中國中產階層的快速崛起中,休閑度假游也在內在需求和外在政策的雙重推動下,快速走上舞臺中央。
可以作為例證的是,前些年,傳統主題樂園的代表——香港迪尼斯時常被中國游客擠爆。但去年更先進更好玩的上海迪尼斯開園后,經營情況遠未達到預期。
而以休閑度假為核心屬性的特色小鎮卻在悄然興起。浙江的“甜蜜小鎮”、華誼的電影小鎮,如家酒店的如家小鎮……,連王健林也憑借自己的巨大休閑綜合體,公開叫板迪士尼:“我們(萬達)會讓迪士尼中國在未來10到20年都無法盈利。”
馬云的“天貓小鎮”,既是一個特色小鎮,也像一個田園綜合體。小鎮里既有休閑娛樂的元素,也有民宿等配套。既有主題明確的引爆點,也有完整的休閑閉環。
可以說,至少在未來的大趨勢上,馬云和王健林兩位首富都表現出了驚人一致的預判。
2、新零售的“哥倫布探險”
電商經過十年的紅利期,如今已成為“工具”般存在。那么下一個十年的消費引領在哪里?
就在傳統線下經營者還在積極探索如何對抗電商之際,“電商一哥”馬云去年率先提出線上結合線下的“新零售概念”。而“天貓小鎮”,就是這一新概念的試水之作。
在天貓小鎮,不僅集合了全球最新最IN的品牌聯合入駐,比如:目前智能最in的家庭無線音響系統SONOS、智能影院JmGO堅果、斬獲紅點大獎的德國高端廚具WMF、法國餐具Duralex、雀巢推出的咖啡膠囊機Dolce Gust、松下的負離子吹風機……
還邀請了全球寵物產業領域的領導品牌參與,比如小鎮貓舍里提供智能貓廁所catgenie、智能飲水機、以及瑪氏集團、普瑞納等頂級貓糧。
這些產品的存在,毫無違和感地融入到巨大的“貓”主題場景中,真正實現了參與、體驗的場景融合,也詮釋了馬云的“新零售”概念。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所見即所售”的理念并不算新鮮,之前不少酒店和民宿都已嘗試。只是礙于民宿的房間和客流較小,實驗的結果并不具說服力。
但到了天貓小鎮,巨大的品牌和主題IP,使得“新零售”的探索得以真正開啟。倘若這一探險真的發現新大陸,那么未來的農莊、鄉村旅游、田園綜合體,都將從中收益。
夢想雖好,但兩個點值得關注:
1、如何解決北方的淡季難題?
區位是休閑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前文所說,天貓小鎮的交通便利,又有北京這個超級大都市作為依托,可以說占盡了地利。
但是,四季分明的北方有著不容忽略的淡旺季。夏天還好,到了漫長的寒冷冬天,景觀配套和天氣溫度都極為考驗游客對于項目的忠誠度。更何況,這還是一個相對小眾的項目。
一個可以參考的案例是,烏鎮可謂鄉村旅游領域的全球標桿,但是原班團隊到北京密云打造的古北水鎮,雖然也極具特色,但遠未達到烏鎮般的影響力。
當然,天貓小鎮不同于一般的游覽體驗項目,如果能憑借強力運營克服淡季,對整個中國的鄉村旅游發展,也算是一種積極的示范。
2、如何找到休閑旅游產業的“根”?
看到天貓小鎮的概念,很容易讓人想起臺灣著名的桃米村。同樣是一個產業凋敝的空心村,同樣以可愛動物為主題,同樣是(至少宣傳上是)要探索恢復鄉村生態。
但兩者又有著諸多根本差異。
首先,桃米村的“青蛙”概念,并非憑空而來,而是當地確實有著臺灣品種最多的青蛙資源。進而在這個基礎上,通過文創打造了IP。
其次,桃米村是通過鄉村的社區再造,通過激勵當地村民的熱情來恢復鄉村活力,進而打造生態產業。他們的經驗總結就是:“造人遠比造物重要”。
反觀天貓小鎮,這個塑造過程像極了前幾年的“民宿大躍進”。通過大規模的外力和外來資金介入,從上到下地對一個鄉村進行大規模大刀闊斧地改造。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但缺點也正在逐漸凸顯。比如民宿從曾經人人追捧,到如今的質疑聲四起。畢竟,脫離了“人”的鄉村,注定都是變了基因,變了味道、變了樂趣,未來也變得不可捉摸的。
事實上我們根本不需要懷疑,在馬云強有力IP打造下的天貓小鎮,開局一定是閃亮亮的。但是長久的未來,如何通過運營讓“貓”這個主題有“根”,進而讓項目能夠基業長青,是比把房子設計漂亮更艱難的一個課題。
再者,對于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巨無霸企業,在打造鄉村旅游中,如何像桃米村一樣,把人、屋、村、生態、產業融合進去,從根本上打造一個鄉村新秩序新生態,遠比一個商業項目的賺錢與否,更讓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