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居集團首席品牌商務官周豪
《世界酒店》:請介紹一下隱居集團,旗下品牌定位以及酒店的客群定位。
周豪:隱居2011年誕生的時候是從精品酒店起家的。其實早期在西湖旁邊,我們就做小型精品酒店,因此第一家隱居就位于西湖。經過幾年的探索,我們一方面持續在做精品酒店這個平臺,同時也是希望在精品酒店這個平臺之上繼續向上或者向下拓展。向下,將酒店產業鏈做得更豐富些,包括酒店的設計,套餐的運營,頂層設計以及整個的一套綜合服務體系。向上,我們正在做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旅游目的地,所以我們希望從精品酒店,隱居這個品牌出發,能夠精準定位到我們的客群,把我們打造的不論是目的地,還是文創都能容納到整個的品牌體系當中來。最終形成精品酒店,加文創,藝術,生活方式,三位一體的品牌形象。關于客群定位我們提出過一個概念:文化資本人群。這類人群基本上實現了財富自由,上有老下有小,他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是比較高的。他們在度假過程當中,就如同他們的生活一樣,有著大量的對品質的、對心靈的、對文化方面的追求,所以我們希望在酒店度假的時光當中也幫他們實現這部分追求。使他們的旅程不僅僅是一個體驗和度假,還可以得到更多的文化體驗,和一些高端的服務。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個設計和現在的中產階級人群還是有一部分重合的,我們的定位會更精準些,這部分人群在物質生活已經實現了的基礎上,仍有大量的精神生活需求要在度假生活中得到滿足。《世界酒店》:您如何看待酒店跨界?
周豪:不論是做文創,還是生活體驗,他們本身便是一個大平臺。平臺就意味著要走出去,要跨界,將更多不同的資源放到這個大平臺當中,使生活方式,文創方面,藝術方面,酒店相關,住宿相關內容都容納到一起來。
我們是從酒店延伸出生活方式的。酒店發展的趨勢一定是注重體驗性,和品質性的。之所以把生活方式的東西大量的融入進來,是因為酒店其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和人類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所以不論從哪個方向開始,整個的發展是一定會互通的。另外,這也說明,現在的客群對IP、美學、品質的追求很高。也就是說現在住精品酒店的客人,和之前的客群的需求以及對品質的要求有很大的區別。像無印良品這樣的品牌的出現,以及國內精品酒店市場的崛起也是契合了這一批人群規模上的擴張。
《世界酒店》:集團旗下的酒店對選址有什么講究?
周豪:我們的選址大的原則有兩條。第一是自然環境非常好的,比如度假目的地的景區,5A級景區旁邊。例如在寧波通天湖旁邊有比較好的基地,在臺州的云臺山,在南京湯泉的溫泉,在揚州瘦西湖和杭州的西湖景區。第二個我們是希望如果選址位于市中心,就去找一些比較有人文氣息的老房子,或者在周邊有大量文化的元素可以讓我們去挖掘。因為度假不僅僅是簡單的住宿,大量的附加值需要增加進去,在上海我們會改建老樣房屋,重慶那邊會改建民國時期的照片廠,未來我們還會去到不同城市。例如北京的酒店就在故宮旁邊,走到故宮只需要五分鐘,非常方便。所以,我們對于這些酒店的文化氣息、自然氣息會比較看重。當然,能夠有一個平衡兩者兼顧是更好的。
《世界酒店》:您認為隱居集團旗下酒店的優勢在哪里?它具有什么樣的特色?
周豪:第一我們會強化我們的品牌戰略,突出隱居對高精致人群的一個形象。比如我們會提供管家式的服務,讓他們感受到私家式個性化的體驗。第二,我們在產品打造上會放一些特別元素,比如上海我們就會會找一些老洋房,加一些民國時期的元素。重慶的造幣廠我們會放一些以前民國時候的和造幣廠有關的大量的照片元素。這也就是一種文化體系大量的植入。第三,就是我們一直在強調的,在做一種度假產品,我們會幫客人設計他們的度假時光。包括哪些時間會是他們在酒店中度過的,哪些時間會是他們在周邊的景區度過的。不論兩天,三天,五天,我們會在不同的酒店設計出不同的度假方案。從產品體系的打造,服務的提升,視覺文化的概括來提高整個品牌的識別度。這其實是一種綜合的生活方式的呈現,因為酒店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希望未來,在隱居發展的足夠快足夠好的前提下,隱居本身也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世界酒店》:居集團旗下擁有“隱居繁華”這樣的海派風格酒店,請談談您對海派文化的理解,您認為什么是符合現代人需求的建筑?
周豪:海派文化基礎的元素是多元性和融合性。當然,海派文化還需要包容不同的文化在一個體系當中,將他們進行融合,最后把精華的東西提煉出來。所以在上海的老洋房里,我們購置了大量民國時期的地板,連樓梯的扶手都是回收上來的,這便將民國元素很好的包含在里面。同時我們也會設計一些符合現代人審美的裝飾藝術和裝飾品。另外也會去國外采購一些定制的家具,例如我們的沙發桌椅,都是定制的,通常來自法國或意大利。我們將這些和整體的民國風格都搭配起來,這種多元性和協調性就會像海派文化一樣會整體的呈現出來。它既是多元的,既是不一樣的,同時又是互相協調,彼此配合的。
當下,多元化一定是成為趨勢,在這個趨勢前提下,發展就不像以前會有些標準化的規定。就像精品酒店發展這么快,民宿業發展迅速,主要是因為非標準化的東西迎合了市場細分和市場非標準化的基本特點而誕生的。我想,今后我們很難定義某樣事物具體應該歸納于某一類別,因為不同的客群傾向于不同的產品,很難用一個標準來概括。不過,在未來,好的產品中一些基本的原則還是要遵守的,需要符合人性,符合人基本衣食住行的規律,滿足現代人的基本需求,哪怕是鄉村老房改建,該有的現代化設施也要有。在滿足安全、衛生等現代化需求的基礎上,未來的產品一定是呈現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趨勢。
《世界酒店》:能否就某一行業深入介紹下您提到的多元化?
周豪:例如中國的建筑行業,多元化已經很明顯了。很多人認為,中國是建筑的試驗場。就如央視的大樓,還有上海的許多建筑已經將多樣性體現出來了。這是不可規避的發展趨勢,要看我們用什么樣的價值標準去看待這個問題。有些人覺得,這是西方對我們的文化殖民;有些人認為,這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還有些人覺得這屬于現代人的自我表達。在我看來,第一,我們要用歷史的眼光來看這些建筑的發展,第二,現在很難評斷是非,或許若干年后回過頭來看我們會更冷靜的反思。第三,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
建筑本身是有個性的,但是當下的情況是建筑和周邊環境融合不起來。一棟大樓不論放在北京上海找這樣的一線城市,或者太原石家莊這樣的二線城市,所有位于中心大道的建筑,都是一樣的。這樣便沒有個性,沒有文化表達。有一些藝術家們認為建筑要有文化表達,就像寶溪龍泉也就是麗水地區有大量的竹子,包括生活用竹和建筑用竹,和很多人生活方方面面都有關,這便可以用作參考。所以當時葛老師牽頭,要求這些藝術家每人做一套建筑,這些建筑能體現當地的特色,比如竹建筑;又能夠表現出當地人的審美需求又能夠傳承下去。在這種背景下,這些建筑建成了,我們也希望使他們活化,做成博物館、精品酒店或者小型社區統籌運用起來。這些建筑當中本身有藝術家自己的對鄉土文化,對傳統材藝使用加工改造的思考。我們希望通過這些作品打造出一個中國鄉村復興,中國鄉村與當代人生活相結合的一個模板。
《世界酒店》:請簡要介紹一下貴司成立鄉宿的契機以及目前的情況?
周豪:現在很多城里人喜歡回到鄉村,所以我們在鄉村中找了許多老房子,成立了“鄉宿”品牌,使鄉村文化和當代人的度假文化完美結合。使老房改遷,既有美學特色,又有傳統特色,以及如何便于出行。鄉村改建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因為中國過去的鄉村其實積累了太多東西。我們在同村民交往溝通時會產生一些問題,只能在實踐中不斷的改進。
《世界酒店》:新中式成為時下的一股熱潮,隱居集團旗下也有新中式產品,您是如何理解新中式的?
現在很難定義新中式,好多地方做著做著就變成日本風格了。我覺得新中式第一一定要有中式元素,第二還是要和現代人的需求相結合。決不能單純地為了新中式而新中式,去做一個復古的,拋開現代人審美的,不實用的東西。當然,新中式作為一個標簽既然已經存在了,我們就不能拋棄他,但是要作為一種風格長久的持續下去,他必須要找到和現代生活相結合的點。酒店也好,建筑也好,或是其他的空間也好,還是要找到自己生存的特點。現在新中式還只是一個概念,各企業的態度不一,各花入各眼。
《世界酒店》:為酒店本身承載著怎樣的人文價值?對時代和社會發展具有哪些意義?
周豪:曾有人在一個論壇上提到“中國酒店如何為民族復興出力”。我覺得中國頂尖高校都不敢說這種話,無論是清華,北大,還是復旦,他們都不會直接去說他們是如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出力的。酒店更是做不了所謂的文化復興,只能說,現在各行各業的人在跨界做酒店,在做度假產品。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對這個時代肯定有一些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人們已經形成共識的美的東西、好的東西保留下來,這本身也是對文化的一種傳承,一種表達。當然有些有能力的人可以戴一頂大帽子把文化復興這個事說的很高,但從產品或者落地性角度而言,我們能夠做一些美的東西或者好的東西,并把它留下來,若干年后回過頭來看,這就是文化。當代人的感受這應該是最大的文化。
《世界酒店》:您是如何理解“美”的?
周豪:我想,美的概念就是和諧。
我們在追求視覺美的同時也要追求場所精神,這便是一種和諧。你的建筑和周圍環境是否搭配,植入的文化和度假的場景是不是合適,你所提供的服務和客人需要的服務是不是相匹配。這種需求和供給上面的匹配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美。包括我們在酒店中進行的空間改造,會考慮視覺的呈現和家具的運用能否和整體環境搭配,能否和隱居倡導的文化理念和人文氣息搭配。
《世界酒店》:隱居在未來品牌建設上有什么計劃?
周豪:從酒店平臺上來講,我們做了三個品牌,隱居,小隱,鄉宿。此外,我們還做了生活方式的品牌,我們會把生活方式的品牌未來和酒店品牌并重,同步來做。我們希望,通過品牌建設,多體系平臺打造來完善或者完成隱居從酒店集團向文創集團向綜合體集團轉向的過程。